易学里面“数”的概念,和科学里面的“数学”,都有着相同的作用:用数字诠释规律。“明其道难明,非数不可究,故因数以辩之。”因为无论是理,还是数,都是研究事物的周期性变化。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为了表明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截取系统之中的一个运行片段来研究。所以无论是很大的事情,大到天地创立万物生演变化,小到个人的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在系统运行的规律之中。
对应到“数”上面,就是从天地创立的规律来转译成数的语言,它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大衍之数”。大衍的意思就是“穷极天地之数的推演过程”。
天地之数是55。这是怎么来的呢?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是河图的信息。
五行 |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天 | 1 | 7 | 3 | 9 | 5 |
地 | 6 | 2 | 8 | 4 | 10 |
这样的一组数字,诠释了自然数中最小的演变周期规律。其中天数为奇数,地数为偶数。1至5为生数,表示先天之气;6至10为成数,表示运化之果。把表格内的所有数字相加,得55,即为天地之数。
因为天地之数55是由生数和成数合并而来,其中每种五行生数和成数是相通的,所以1与6并,2与7并,3与8并,4与9并,5与10并,共重叠了5次;需要减去并数5,因为每种五行包含了生数和成数,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要减去重叠部分,才可以用作推演之数。
所以大衍之数为55减5,为五十。
这是大衍之数五十的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是西汉易学家京房的观点。他认为十日、十二辰、二十八星宿的总和是50。这是从星辰宫度的运行角度来理解。
第三种解释是东汉经学家马融的观点。他认为北极星为太一(1),两仪为二(2),日月为二(2),四时为四(4),五行是5,十二月是12,二十四节气是 24,相加在一起也是50。这是从宇宙系统的生成次序来理解。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虚一不用。
是什么意思呢?宇宙演变的规律在五十个数中就已经囊括了,但是我们“用”的时候只用四十九,有“1”不用。这里的用,我的理解是“显”的部分,演化过程中明现的能用,可以为人所用,可以人为操作的部分。而其中的“1”是“隐”的部分,“虚”的部分,一件事情无论怎样纷繁复杂的演变,其本质都是虚极的,都是空的。
关于其用四十九,京房认为“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求实”。当生气向前运动,事物往前运转演化,从量变到质变,再到下一个周期开始新的循环,其中必然有一个重叠的节点,这个节点就是不用的1,要减去的。
马融认为,太一、北辰、北极星是居于星辰周期运动的中心,是不动的,因为有了这个轴心,才有了周期运动的规律,因此要减去代表轴心的1,剩下的49运转不息,发挥着作用。
另一种说法,不用的1代表了“无”,其用的49代表了“有”,也是一种无、有相生的关系。
总之,了解大衍之数的作用是什么呢?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事情发展的周期。如果你走在迷茫中,可以利用大衍之数判断,走出现在的阶段还有多长时间。“7”是一个质变的小周期,七个小周期会完成一个大周期的循环,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其用四十九的意义。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跳不出七七四十九的规律。至于四十九的单位是天还是年,就要看具体的问题维度是多大。
这个周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十分深入。比如祭奠逝者的时间是七七四十九天。再比如黄帝内经中讲女性的生命规律是: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七七之后就不再讲了。
通过了解大衍之数的由来,也可以更好理解蓍草卜卦的操作意义。下一篇详细来讲蓍草卜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