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nVe9vRfIkAM
有一天在家看书,我家队友看看我,说:
“你不应该只看书,研究那些术数理论太局限了,
要想真的对人生有指导意义,命理师就应该是一个博物学家,
就像姚广孝一样,拉着朱棣的手说:
‘兄棣(di),干的过儿!’
不仅仅是精通术数,他也是作为博物学家,有着对政治历史时事的融会贯通,再加上对时运的准确把握,才有了靖难之役,开启了永乐盛世的序幕。”
似乎,这位兄台说的虽然有些夸张,但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命理学的应用小到对个人的生活趋吉避凶,大到改写历史。
命学史上这么多有趣的过往遗珍,值得好好地写一写。
14世纪到16世纪,当欧洲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文艺复兴的伟大篇章时,东方帝国大明朝也在各种思潮的涌动下催生了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
在这个人类文明跃迁的阶段中,诞生了很多思想大师,诸如刘伯温,王阳明。
而姚广孝作为一位颇具争议的传奇僧人成为了明成祖背后最重要的人。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本来是出身行医世家,却要剃度出家,
与当时许多能人异士成为挚友。
学习阴阳术数,待时而发。
直到时机成熟,鼓励燕王勇敢地迈出南下的第一步。
1399年建文元年,建文帝下诏,
逮捕燕王府中所有官属。
六月盛夏,一场暴风骤雨把屋檐上的瓦掀在地上,
朱棣脸色大变,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道衍在燕王耳边说:
“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翻译过来,就是:要变天了,准备好,真龙就要翻云覆雨,大吉之兆。
当朱棣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又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在挚友的精神力量支撑下,燕王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而当战争的事态僵持在彰德城下的时候,又是道衍解开了燕王的心结:不需要和强敌周旋,是时候可以直取(南)京城了。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最终,道衍实现了最初对燕王的承诺,把白帽子送给了他,把“王”变成了“皇”。
直至后来,规划北京城,选定明皇陵,保大明江山“万紫重孙”,也都是源自姚广孝的功绩。
摘取网上资料:
道衍和尚正在嵩山少林寺时遇到其实袁拱。
袁拱看到他的面向大惊,说到:“目如三角,形同病虎。虽着僧衣,眉宇间时有杀气腾溢。虽为僧,必刘秉忠之流。”
刘秉忠缔造了元大都,也就是现代北京城的最早雏形,并且向忽必烈建议,改年号为至元,取《易经》中「至哉坤元」之意。
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而姚广孝最大的功绩是利用18年,在刘秉忠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城。
把元大都遗留下的中轴线保留下来不变,把南城墙向南推了将近二里。修建万岁山,也就是景山,开凿金水河,将故宫三大主殿的中和殿落于龙穴正中,形成背山环水的格局。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请来中科院的研究专家为我们做了一堂卫星遥感技术讲座,整堂讲座唯一记住的内容是当科学家们第一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拍摄北京城时,发现景山的照片酷似一个人形样子。由于那个年代没有网络,信息获取很难,这个好奇一直装在心里,直到后来果真在网上找到相关内容:
“1987年3月在北京地区航空遥感成果展览会上,曝出一个惊人的消息:遥感拍摄的北京景山公园平面园林图,酷似一尊盘腿打坐的人像,被称为“景山坐像”。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建造的呢?”
当朱棣再次牵着姚广孝的手一起勘察皇陵地址时,问道:这么好的一块风水宝地,可以埋葬几代大明子孙。
大师笑道:万紫重孙。
朱棣龙颜大悦。
最终,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结束了大明王朝。
总而言之,无论封侯拜相之后是毁是誉,明末的著名思想家李贽曾这样评价:“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百度百科摘录】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